如何炒股用杠杆 安禄山为何能横扫大唐?你看手握20万雄兵的哥舒翰,是怎么被俘的_李隆基_幽州_范阳
好的,我帮你改写一下如何炒股用杠杆,保持段落意思不变,同时加些细节描述,字数也差不多。看下面:
---
一、安禄山为何敢起兵?
安史之乱,是大唐由极盛走向衰败的关键转折点。可你有没有想过,李隆基时代的大唐,国力空前强盛,几乎无人能敌,为什么安禄山一个人起兵,却能瞬间让这个庞大帝国陷入瘫痪?
答案虽然复杂,但从大唐名将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却惨败的案例中,我们就能窥见端倪。这一切,都得从“范阳”这个地名说起。公元755年,安禄山便是在这里举兵反叛。
展开剩余87%范阳古称涿郡,位于今河北幽州辖区,是三国时期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兄弟结义的地方。历史上,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看到“幽州”两个字,懂历史的人或许会会心一笑,因为隋唐时期这里曾经涌现出不少叛将枭雄,如窦建德、刘黑闼、罗艺等。李世民在虎牢关战役中擒获双王,将窦建德斩杀,暂时平定乱局。
然而刘黑闼死灰复燃,甚至重创名将李绩,令李渊震惊,被迫再次启用李世民。李世民的爱将罗士信(即罗成原型)最终战死沙场,形势一度极为严峻。虽最终平定刘黑闼,幽州百姓和突厥势力依旧支持叛军,叛乱反复不断。魏征运筹帷幄,李建成亲自挂帅,用攻心计才得以彻底镇压。可没过多久,玄武门之变后,燕王罗艺又在幽州发动叛乱……
这块土地上的反骨精神深植人心,根本不肯服从大唐中央。李隆基在742年将涿郡改名为范阳郡,派安禄山任节度使,没想到这位“范阳节度使”却挑起了更为惨烈的“安史之乱”。
那么,幽州(即范阳或河北地区)为何会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?学界有两种相互作用的观点。
一是李渊杀死窦建德的后遗症。窦建德是隋末唐初一位颇具仁德的地方枭雄,对河北百姓有较好经营,民心所向,却被李渊生擒杀害,未施以柔和政策,导致当地怨恨难消。
二是关陇集团与河北集团之间的“天命之争”。三国时期,曹操在击败袁绍后将北方重镇邺城作为大本营,北齐也曾以此为都,后被北周(关陇集团代表)灭亡。隋文帝杨坚更是一声令下焚毁邺城,驱逐百姓。几代权力中心的残酷更迭让幽州百姓怨气积聚,难以臣服。
对幽州人而言,关陇集团是暴发户和世仇,李渊杀窦建德更是加深裂痕,导致此地反叛不断,民众支持起义成为惯例。甚至直到晚唐,幽州人仍敢公然祭祀安禄山。
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,这段恩怨才渐渐平息(或准确说是黄巢之乱结束后)。李世民曾努力安抚此地,取得一时成效,但对外战争使幽州成为后勤供应地,原有努力难以为继。
综上所述,理解范阳(幽州、河北)复杂的历史传承,就能理解为何安禄山敢在大唐最鼎盛时发动起义,且能掀起如此轩然大波——这是一场无法割断的历史恩怨。
---
二、哥舒翰的“作妖”举动
安禄山攻占洛阳,李隆基震怒,迅速处决高仙芝、封常清两位名将。随后任命哥舒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相当于宰相,率军赴潼关迎战安禄山。
然而此时哥舒翰身体状况欠佳,无奈将大权交给嫡系行军司马田良丘。但田良丘并不愿承担全部责任,遂又将权力分给马军指挥王思礼和步兵指挥李承光。二人虽是哥舒翰心腹,却水火不容,彼此不服。
好在哥舒翰握有最终决策权,虽有纷争,尚未引发大乱。加上自身病体,哥舒翰选择在潼关城中坚守,不轻易出兵,打算借大唐强大后盾,拖垮安禄山后再反攻。
此策略虽有道理,但哥舒翰的后续行为却让人匪夷所思。
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反对其造反,曾提前向李隆基揭发。可李隆基未信,直到叛乱爆发后才知其真。李隆基安抚安思顺,任其户部尚书。
哥舒翰素来轻视安家兄弟,趁机诬陷安思顺犯有“七宗罪”,呈书给李隆基,坚决要求杀之。无奈李隆基迫于压力,只得答应。安思顺忠心却惨遭杀害。此举让哥舒翰尝到了用权谋达成目的的“甜头”。
《新唐书》载,王思礼提出借“诛杨国忠”名义,以禄山阻兵之机,调回三万精锐部队,清除杨国忠,实为挟兵自重之计。哥舒翰犹豫未决。
消息传至长安,杨国忠闻讯,急赴李隆基前,建议另组一万精兵练兵对抗安禄山,分散哥舒翰兵力。李隆基采纳,派其心腹杜乾运统帅新军驻灞上。哥舒翰洞察此意,怀疑此举实为牵制自己,遂上书要求收回灞上军权,统一指挥,随后将杜乾运召回潼关斩杀。
杨国忠震惊,虽表面平静,心中戒备加重。李隆基也明白哥舒翰图谋不轨,心存防备。
此时李隆基获知安禄山大将崔乾祐仅带四千余老弱病残兵驻守陕郡,情绪激动,催促哥舒翰立刻出击收复陕郡、洛阳,彻底击败安禄山。
哥舒翰坚持认为那是安禄山设的疑兵,不能轻举妄动。可李隆基对其多次怠慢早已积累不满,坚决命令其出击,“别辜负我对你的信任。”
---
三、哥舒翰全军覆没被俘
形势紧迫,哥舒翰也清楚李隆基心意,只得含泪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陕郡。
但这一举动实属冒险,毕竟倾巢出动,连潼关也无人守卫。李隆基此时几乎调动了所有精锐兵力,结果哥舒翰全力南征,留下死穴。
崔乾祐设下圈套,在灵宝西原将哥舒翰部队围困于狭长山谷。哥舒翰深知此乃安禄山诈兵,曾向李隆基示警,提醒切勿轻敌。
但哥舒翰的“作妖”最终让他陷入绝境。全军大溃,仅带数百骑兵逃回潼关。次日,崔乾祐率兵轻易攻占潼关。
哥舒翰狼狈逃离潼关至关西驿,意图东山再起,却被手下胡将火拔归仁擒获,作为礼物送给安禄山。
潼关失守,长安门户大开,李隆基失去最后倚仗,只能仓促携杨贵妃等人出逃,昔日盛世一夜沦陷。
哥舒翰兵败一役,显露出大唐内部君臣不合、内耗严重的弊端。安禄山之所以能横扫天下,关键不是他多么能打,而是大唐朝廷权力斗争造成的漏洞。
若哥舒翰不“作妖”,或李隆基未启用杨国忠为宰相,或许安史之乱不会爆发,或者能被迅速镇压。可历史无假设,遗憾只能留给后人深思。
---
需要我帮你润色得更口语一点,还是更正式一点?
发布于:天津市